居住地申办低保的南宁实践
发布者:新时代志愿者 时间2021-04-07
本报记者张伟涛通讯员李春明刘倩倩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长期吸引着各地人员前来工作、生活,面对庞大的外来群体,他们如何织密织牢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网,及时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
2019年,南宁市改变以往低保“属地管理”制度,创新实施在居住地申办低保,免除群众在居住地与户籍地之间往返奔波,也方便了乡镇(街道)和民政部门就近做好申请人与保障对象的情况核查。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南宁市城乡低保对象有29.04万人,其中非本地户籍对象1.09万人。
居住地申办低保为群众提供方便
户籍在南宁市横县镇龙乡的赵爱香,丈夫早年因病去世,她独自带着两个女儿生活,长期居住在南宁市西乡塘区屯里村。2018年,赵爱香遭遇车祸,康复后只能从事轻体力劳动,每月打零工的收入仅有600余元。正在读书的两个女儿虽然获得教育资助,但家庭生活仍十分窘迫。赵爱香向其居住地所属的西乡塘区安吉街道办事处提出低保申请,经调查核实,其符合低保条件,顺利通过低保审批后,每月获得1770元的低保金,一家人的生活得到改善。
南宁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以前,南宁市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沿袭“属地管理”制度规定,困难群众想要申请社会救助,需要回到户籍所在地提交申请,对长期在外务工、就医、投靠亲人的群众来说,申请社会救助颇为不便。同时,对“人户分离”的服务对象依规开展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和动态管理,也是困扰基层民政部门的一个大难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切实方便群众,2019年,南宁市政府印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对保障标准与保障对象、家庭收入与财产认定、申请与审核审批、资金发放与保障等做出明确规定。在申请与审核审批中,改变以往做法,规定低保申请对象可以向经常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非本市户籍人员只要出具在南宁市辖区范围内长期居住的有关证明材料,如南宁市居住证、劳务合同、住房租赁合同等,即可在经常居住地申请低保。
相关负责人表示,低保居住地申办制度实施以来,运行情况平稳,得到社会各界群众和社会救助经办人员的普遍认可。据统计,截至2021年3月1日,南宁市城乡低保保障对象共计29.04万人,其中非本地户籍对象1.09万人。2019年-2020年,全市受理非户籍地低保申请4313户9466人,纳入保障4187户9122人,累计发放低保金2512.54万元。
信息共享为居住地申办提供保证
居住地申请低保,申请人在户籍地的家庭经济状况如何核查?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行居住地申办低保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对申请人在户籍地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精准核查,直接关系到居住地申办低保和临时救助能否公正、公平、精准实施。”
据介绍,南宁市作为民政部确定的全国首批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定试点单位之一,在2014年就开始通过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起救助部门数据共享机制。近年来,该机制在脱贫攻坚与城镇困难群众脱困解困等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已基本建立起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为基础,民政、公安、人社、医保、卫健、住建、残联、扶贫等多部门间的数据共享机制,申请人家庭在本市区域内人口、财产、社保等信息实现了“一市通查”。2020年,南宁市已通过系统完成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161090户439303人。各县级民政部门也分别建立起居住地申办低保协查工作机制,户籍地与居住地县级民政部门联合对申请人家庭情况进行调查,为精准认定保障对象、开展动态管理提供坚实保障。
此外,按照城乡统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南宁市于2018年在全市范围内统一了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改变以往一市之内“不同地方不同标准”的保障体制,让困难群众无论在南宁市哪个区域都能平等享受保障待遇,这也为“居住地申请低保、临时救助”工作模式创造了有利条件。
简化流程提升社会救助效能
陆学炼原为钦州市居民,为了方便给患病的孩子治疗,近年来举家迁至南宁市生活,一家4口住在西乡塘区明秀路某出租房内。妻子照顾两个孩子不能外出工作,全家仅靠陆学炼打零工的收入维持,生活十分困难。2020年9月3日,陆学炼向居住地所在的西乡塘区衡阳街道办事处提出低保申请,街道迅速启动调查核实工作,仅用15天就完成审核审批全部流程,陆学炼一家在申请当月就领到了660元的低保保障金。
让陆学炼一家方便快速得到救助的,是南宁市在居住地申办低保的同时,又大力推行的社会救助简化流程提升效率改革。2019年,南宁市将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审批权限下放至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实施,进一步压实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主体责任,减少县级民政部门的审批环节,使低保审批办结时间比原先缩短了20个工作日。
为进一步方便群众申办各项社会救助,2019年3月,南宁市在全市范围内启动社会救助核查及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困难群众只需通过手机微信关注“广西社会救助求助”公众号,即可自主提交救助申请,随时查询办理进度,实现了救助申请“足不出户”“24小时不打烊”。经办人员通过随身携带的电子设备,就可以完成对救助对象的信息进行采集,实现了入户核查与申请受理同步开展,提高了工作效率。2020年,又将社会救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嵌入“爱南宁”APP应用程序,进一步拓宽群众求助申请渠道。
58岁的曾新生居住在南宁市北大南路某宿舍区,因患有冠心病,需长期吃药治疗,每月1500余元的退休金是他和妻子的主要收入来源,生活入不敷出。2020年,了解情况的社区工作人员向其发放了低保政策和南宁市社会救助综合管理平台的宣传单,帮助他用手机提交了救助申请,顺利通过审核后每月领到1200元的低保金。据统计,2020年,南宁市通过微信端和“爱南宁”APP提交救助申请的有1129户3543人,审批发放521户1900人,发放救助资金302.83万元。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宁市将以被民政部确定为“居住地申办低保等社会救助试点”地区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优化工作流程,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力争通过探索实践,在2021年底前将南宁打造成居住地申办社会救助的先行区、示范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为全国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创新提供借鉴。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4.7)